项目申报资助认定企业补帖一站式创新企业高效服务平台
高品质服务高成功率全流程跟踪一站式解决方案

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_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意义

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激发创新活力、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路径。

专精特新企业的战略意义

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,它们聚焦细分领域,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填补市场空白。这类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,更是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的生力军。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,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,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。

从国际经验看,德国“隐形冠军”和日本“利基企业”的成功印证了专精特新模式的生命力。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,但部分核心环节仍受制于人。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,可有效解决关键领域“缺芯少魂”问题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微观支撑。

完善梯度培育体系

建立“创新型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—小巨人企业—单项冠军”的梯度培育机制至关重要。各地应结合产业基础,制定差异化的遴选标准,重点支持掌握独门绝技、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。例如北京中关村通过“瞪羚计划”筛选高成长企业,深圳则依托产业链“链长制”精准扶持配套企业。

培育过程中需注重动态管理,建立进退有序的机制。定期评估企业研发投入、专利数量等指标,对达标企业给予税收减免、政府采购倾斜等激励,对发展停滞的企业及时调整支持政策。浙江推出的“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指数”监测模型,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。

强化创新要素供给

破解“融资难”是培育工作的核心课题。建议扩大北交所“专精特新专板”规模,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、投贷联动等创新工具。江苏推出的“专精特新贷”产品,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已带动超千亿元信贷投放。同时要引导产业基金聚焦硬科技领域,避免资金过度流向模式创新项目。

人才短板同样亟待补齐。应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“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”,推广“双导师制”培养模式。苏州实施的“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”,通过住房补贴、子女入学等政策,成功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。

优化产业发展生态

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至关重要。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,带动专精特新企业进入产业生态圈。海尔卡奥斯平台已赋能数百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,形成协同创新的雁阵效应。同时要建设专业化服务平台,在工业设计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提供支持。

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生态的基石。需完善快速维权机制,建立重点领域专利预警系统。东莞设立的知识产权仲裁中心,将侵权纠纷处理周期压缩至45天,显著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。此外,行业协会应加强标准制定,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。

深化国际开放合作

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。应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鼓励通过并购获取关键技术。宁波的舜宇光学通过跨国技术合作,成功跻身全球车载镜头前三强。同时要搭建跨境对接平台,帮助企业与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匹配。

防范国际化风险同样重要。需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,提供国别投资指南等服务。商务部推出的“贸易摩擦应对工具箱”,已帮助多家小巨人企业应对国际经贸纠纷。RCEP等自贸协定框架下的原产地规则利用,也能显著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。

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策、资本、技术、人才等多维度协同发力。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,这些“小而美”的企业必将成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
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,专精特新企业既是补链强链的关键支点,也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微观载体。唯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才能让更多“单打冠军”破土而出,为中国制造注入澎湃动能。乐讯财税咨询。

wenzh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