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申报资助认定企业补帖一站式创新企业高效服务平台
高品质服务高成功率全流程跟踪一站式解决方案

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区别_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

专精特新企业与小巨人企业虽同属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,但在定位、标准、政策支持及发展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,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两者的区别。

一、概念定义与政策背景

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、精细化、特色化、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,其核心在于技术或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力。这一概念最早由工信部于2011年提出,旨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,聚焦细分领域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。

小巨人企业则是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佼佼者,需通过更严格的评审标准认定。2018年工信部首次提出“小巨人”培育计划,目标是在专精特新基础上,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全球前列的“隐形冠军”。两者本质上是政策扶持体系中的不同层级。

二、认定标准差异对比

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标准相对宽泛,通常要求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排名省内前列,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3%,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。省级和国家级专精特新还存在梯度差异,但均未对营收规模作硬性要求。

小巨人企业则需满足更高门槛:主营业务收入需超1亿元(制造业)或5000万元(软件业),研发费用占比达5%以上,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需进入全国前三或全球前十。此外,小巨人还要求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,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。

三、政策支持力度差异

专精特新企业主要享受地方性政策红利,包括税收减免、技改补贴、人才引进等基础支持。例如部分省份对首次认定的企业给予30-50万元奖励,在政府采购中可获加分优待,但资金支持规模相对有限。

小巨人企业则能获得中央财政直接支持,单家企业奖补资金可达100-600万元。更重要的是可进入国家级项目申报绿色通道,优先获得大客户对接、跨境业务扶持等专项服务。部分小巨人还能享受“重点产业链配套”的特殊政策倾斜。

四、产业链定位不同

专精特新企业更多聚焦于填补区域产业链空白,其技术突破往往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。例如浙江的专精特新企业多集中在纺织机械、五金制品等传统优势领域,通过工艺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。

小巨人企业则被赋予突破国际技术封锁的使命,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领域。据统计,80%以上的小巨人企业产品应用于华为、中车等龙头企业供应链,具有明显的“补链强链”特征。

五、发展阶段与成长路径

专精特新企业通常处于快速成长期,年营收在2000万-2亿元之间,企业更关注技术验证和市场拓展。其发展轨迹多为“细分领域突破→区域市场领先→全国布局”,成长周期相对较长。

小巨人企业已进入成熟期前期,平均营收规模达3-5亿元,更注重全球化竞争和生态构建。典型发展路径为“技术代差突破→产业链关键节点卡位→国际标准制定”,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
六、资本市场的不同待遇

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、新三板挂牌时可享受审核绿色通道,但融资规模普遍较小。数据显示,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平均单笔融资额约5000万元,估值倍数集中在8-12倍区间。

小巨人企业则更受PE/VC青睐,平均融资规模超2亿元,部分明星企业估值可达30倍PE以上。科创板设立的“小巨人”专项评审通道,使得这类企业IPO过会率显著高于普通企业20个百分点。

通过系统对比可见,专精特新与小巨人企业构成政策培育体系的不同层级,前者是基础盘,后者是尖兵队。两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硬性指标上,更反映在国家对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战略设计中。

企业在选择发展路径时,应结合自身技术储备与市场定位,合理规划申报节奏。乐讯财税咨询建议:专精特新企业可先夯实省级认定基础,待营收突破亿元门槛后再冲刺小巨人,同时注意提前3年布局知识产权与财务合规体系。

wenzhang